7.8,這分還應該再高點
“它更有一種居高臨下的俯視感,俯視的是人類文明發展至今的很多問題,包括“戰爭”這個話題在影片中的展開,生動說明了有時所有人都知道“戰爭”不是必選項,但一定要打起來才能解決問題,這個問題不是抵御“外敵”,而是消除“內耗”。"
作者 | 王重陽LP
編輯 | 小白
排版 | 板牙
很多年前《降臨》尚未拍成電影時,國內的《科幻世界》刊載過原著小說,因此小眾科幻迷對這部電影的拍攝手法與主題表達有一定的了解。
而大多數人則不太喜歡《降臨》,理由是節奏比較慢。
對于彼時繁榮的國內電影市場而言,《降臨》并不是一部值得走進影院的好選擇。即便在今天,《降臨》也不是一部注重特效的科幻電影,特效只是它的輔助手段,它的主題是“禍自內生”,只不過大多數國內觀眾完全沖著預告片里中國軍隊主動對外星人宣戰這個噱頭去看一看。
然后……
喜歡它的人說美國人在電影里捧了中國一把,因為中國可以和美國在重大國際事務上盤盤道了。
不喜歡它的人說美國人在電影里又黑了中國一把,因為中國將軍那種動輒要打擊別人的樣子,顯然就是“中國威脅論”的縮影。
不管怎么樣,《降臨》的氛圍感不錯,認真看下去,能沉浸在人類對未知事物的驚懼疑惑中。
接著給大家留下一個大大的感嘆號:
下一次,可能沒這么幸運了。
1
疑惑
“它們會不會回去搖人?”
當《降臨》中巨大的外星飛船停留在多國上空時,人類在它之下竊竊私語。
其實直到現在,不少民科都在假設,如果有一天外星人真的降臨地球時,它們和我們該如何交流?或者作為可以穿越星際的文明,它們對我們會不會趕盡殺絕,然后掠走地球的全部資源?
關于這個設想,自從有“科幻”這個概念誕生至今,許多國內外影視劇都偏向后者的可能性。畢竟對于一個已經有上千年殖民歷史的人類來說,外星文明怎么看都不會比光臨南美洲的西班牙人強到哪里去。
這也是影片中,某一天全球人類發現,這些形象怪異的外星飛船忽然出現在城市上空時,大家第一時間的反應是……
壞了!我們藥丸!
接著,各國軍隊嚴陣以待。美國軍方找到了語言學家路易斯和物理學家伊恩,希望二人合作破解外星人發來的信號,看看它們到底想表達什么?
實際上影片在男女主與外星人溝通的同時,更側重地球各國政府的反應——
這邊主角們穿著防護服緩慢登上外星飛船,那邊各國代表竊竊私語。
這邊主角們探索外星人文字的排列邏輯,那邊已經有人設想誰會先一步得外星科技。
因為男女主只是代表美國在同外星文明溝通,其他國家也有相應的人才努力破譯外星語言。
中國比較抽象——
他們用牌九推論外星文字的邏輯,居然找到了些許眉目。
缺乏傳統文化熏陶的美利堅人民在這個過程中積累了大量文字信息,忽略了另一種可能:
外星人可以通過意念溝通形式完成交流。
電影在表現他們初次與外星人見面時刻畫了很多細節:
龐大的飛船內部,外星人用一堵半透明的墻隔絕了彼此,女主招手致意,透過光線大家看到類似章魚須的外星人形態出現在墻的那邊。
這個細節已經說明人家并無惡意,甚至顯得有些“靦腆”,至少在交流伊始,它們也在小心謹慎地通過一次手勢和一個詞組領會地球人的表達。
女主也相信外星人并無惡意,這是她的直覺。但“直覺”在很多影視劇中都是被嘲諷的存在,尤其適配看似客觀嚴謹,其實短視愚昧的人類領導者。
2
惶恐
各國政府定期交流成果,奇怪的是他們得到的分析結論各不相同。
有人覺得外星人想要分享星際文明的成果達成更好的合作,有人認定外星人目前只是試探,有人說這些外星人可能純屬路人,誤打誤撞闖入地球,更有人直接表示“不管了,打就完事了。”
中國,在影片中就扮演最后這種很武斷的角色。
至今想來也好笑,作為國內觀眾,我發現新世紀第二個十年開始,許多西方影視劇都在直接或間接地描述中國,尤其是中國軍方在各個領域上的強勢,如月球基地上暗戳戳地破壞美國空間站,還有主動對外星人宣戰。
尤其是《降臨》,他們居然拍出了中國海軍航母編隊隨時在大洋上嚴陣以待準備進攻的畫面。
所以搞不清楚這種感受是好是壞,細細琢磨,也許人家“高看”一眼不是什么好事——
沒有人真的覺得在別人眼中自己窮兵黷武的形象是正面的刻畫。
美國人也很有意思,他們沒有忘記自黑,包括在同各國階段性匯總交流時,可以隱瞞了一些重要信息。他們的理由是“如果我們先甩出底牌,別人有所保留怎么辦?”
巧了,其他國家也是這么想的。
于是,人類在短暫地同仇敵愾后,又回歸到了應有的狀態:
各懷鬼胎,彼此打量。
但外星飛船還懸浮在各國上空啊!
中國人先坐不住了:
警告無效,準備攻擊。
美國人思考半天:
算我一個。
女主等都瘋了:
你們這是鬧哪樣?
她不了解政治的復雜程度,大多數人也不理解為什么和外星人聊著聊著就要開打?
客觀地說,自從外星飛船降臨地球后,許多動蕩因素也開始產生,民間勢力出于各種目的制造動蕩,全球經濟下滑,治安形勢惡化。無論外星人是好意還是惡意,人類都在猜忌中傷害自己。
雖然這看起來很可笑,但縱觀歷史上類似的事件,如大規模疫情暴發和地區沖突,乃至一位重要人物的去世,都有可能引發連鎖反應,何況人們眼中這個靜謐地有些詭異的外星飛船,到現在大家連外星人長什么樣都不知道。
無論出于什么目的,驅逐外星人是當下被迫做出的選擇。
3
脆弱
《降臨》給到女主,包括所有觀眾一個超出想象的答案:
外星人的思維模式和地球人不一樣。
它賦予了女主穿越時空的能力,讓她得以預見未來。
通過這種能力,她找到了三個月后的中國將軍,在一次晚宴上,中國將軍和她一陣耳語。說明這位將軍也得到了外星人的“神諭”,于是一場波及全球的戰爭及時叫停。
雖然影片沒有直白表達戰爭可能的后果,但大家都知道,如果真的開戰,對人類而言,至少就目前的整體科技水平來說,人類處于絕對劣勢。
接受“神諭”的女主看到了自己的未來,也見到了外星人的真身——
一個巨大的人形生物佇立在她身后,告訴她三千年后,自己的種族會陷入一場戰爭,到時希望人類能夠幫助它們。
我的理解是這個擁有預見未來能力的外星族群,在得知今后自己會面對強敵時,便于茫茫宇宙中尋找朋友,它們之前還找到了誰?之后還會去找誰?這些影片沒有交代。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
對于同樣預見未來的人(女主和將軍)來說,他們很清楚自己要為全人類負責。
甚至在某個層面上,他們需要用脫離人類現階段的思維去看待這場突然的“降臨”。
這種立意,也是《降臨》想要表達的主題之一:
文明之所以不斷進化,科技很重要,思想更重要。
此外最具諷刺意味的表達同樣明顯:
人類,無論何時都很難做到心無芥蒂。
就像“宣戰”這件事,中國人率先表達了攻擊的想法,美國人緊隨其后,不是彼此信任,而是擔心對方“先到先得”,更擔心外星人會無差別回擊——
人家可弄不明白誰是誰,在它們眼中,我們都是“人類”這個共同的族群。
所以說看《降臨》需要慢慢品味,它不像《天煞:地球反擊戰》表現得涇渭分明,敵我立現,打來打去就是你死我活。
它更有一種居高臨下的俯視感,俯視的是人類文明發展至今的很多問題,包括“戰爭”這個話題在影片中的展開,生動說明了有時所有人都知道“戰爭”不是必選項,但一定要打起來才能解決問題,這個問題不是抵御“外敵”,而是消除“內耗”。
至于對未來的預見,我更愿意理解為影片不得不披上的溫柔外衣。
哪怕這層外衣脆弱無比。
就像人性一樣,經不起試探。
出品人|總編輯:譚飛
執行主編:羅馨竹